检视本届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的书单,获选的37部漫画中就有25部为台湾作品,其中写实类型超过半数,包括职人甘苦谈、本土青春剧、历史传记,甚至社运议题亦涵盖其中。在多元的题材中,盖亚文化公司和旗下的子品牌原动力文化合计有7部作品入选。
而在金漫奖的23件入围作品中,原动力与盖亚也有6部获选,其中《龙泉侠大战迷雾人》、《异人茶迹》及《北城百画帖》3部作品更包下了整个跨域应用奖的所有入围名额。最后奖项出炉,由英张的《天黑请闭眼》荣获漫画新人奖、《龙泉侠大战迷雾人》拿下跨域应用奖、《1661国姓来袭》夺得年度大奖与青年漫画奖,为本届最大赢家。
交出了傲人的成绩单,盖亚漫画部及原动力文化总编辑李亚伦却表示,向来以出版奇想类小说为主的盖亚文化,其实很晚才踏入台湾漫画界。2008年,为护玄、林绿、可蕊等盖亚作家群绘製封面的插画家沈颖杰(Akru),以《柯普雷的翅膀》荣获「行政院新闻局剧情漫画奖」首奖及最佳剧情奖,才意外激起盖亚成立漫画部门的兴趣。
描述大航海时代福尔摩沙故事的《柯普雷的翅膀》创造销售佳绩的成功经验,使这类题材成为台湾漫画可望开拓的蓝海;加上这类漫画本质上接近「影像化的小说」,受众与盖亚的小说读者群高度重叠,因此盖亚漫画部一开始即侧重本土题材,锁定青年、历史、纪实等定位,向少男少女主流漫画以外的族群招手圈粉。
李亚伦透露:「当时盖亚没有漫画编辑,对漫画市场又很陌生,初期做得很辛苦,因此收购了当时的原动力亚细亚,连同编辑也一起加入盖亚的行列。」原动力成为盖亚的一员后,起初选书仍维持过去以日漫为主、反映市场的取向,后来慢慢引进港漫,接着才着力于本土创作的经营。
整体漫画市场,遭逢「交叉低点」细数盖亚与原动力获得本届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TOP 10的作品,《1661国姓来袭》参照荷兰末代长官揆一的据台回忆录,重新编写台湾重大历史;《五味八珍的岁月》藉名厨傅培梅的故事,细诉台湾庶民文化与往日的社会面貌;《魔幻时刻:The Actor第一集》揭开演员生活群像,描绘青年如何踏上筑梦之路;《台北不来悔2》则为作者米奇鳗「街头创业」亲身经历,是感动艺术相关科系的励志小品。
许多读者表示,这些充满本土特色、十分接地气的作品,与市场大宗的日本漫画相较,「虽然冷门,但好看、不老梗,至今还没买到过雷本。」然而虽然读者风评甚佳,但李亚伦对市场却不表乐观。究其原因,就得从台湾、亚洲,乃至全球化的趋势说起了。
「全球漫画市场连续好几年以10-20%的比例不停下滑,不仅日本,台湾也深受重创。本土漫画七、八年前卖得都比现在好,因为在那之后随着网路普及,瓜分了读者看纸本书的兴致与时间。」
另一方面,日本电子书的营业额已超越纸本,挽救了不小的出版颓势,而反观台湾,电子书的普及率却迟迟未有起色。另外还包括对岸网路中文化太快速,连带伤害到台湾,让使用者付费的习惯养成不易。在种种条件下,盖亚发展的青年、历史、纪实这区块的漫画作品虽已具口碑,仍不足以止跌回升。
「台湾正处于纸本书急速下挫与电子书未成长的交叉低点,这个青黄不接的阶段,我们必须一起熬过去。」李亚伦说。
给新生代的期许:坚持与觉悟,跨一步成大师谈到最受关切的创作人才问题,李亚伦认为,最大的癥结点是台湾漫画少了一个世代。他说:「台湾漫画创作有断层,资深漫画家已渐渐不画,而新生代还没起来。中间缺少的那个世代,照说本应该是现在这个时期最热门的漫画家。造成断层的原因很多,例如景气因素,例如中国崛起——跑去对岸发展的创作者相当多。」
他还认为,创作者有梦想是远远不够的,重点是「觉悟」。
「我看过有才华的人不少,但觉悟往往不够,因此最后成功的未必是最有才华的那一个,而是坚持下去的那个。以日本为例,众所週知的漫画大师都是画了几十年,才创造出生命价值,甚至画到现在,连载还没结束。台湾的漫画家却往往画到一个阶段就累了、放弃了,少有年轻画到老的。」李亚伦强调:「台湾漫画家放弃的阶段,在日本正好是跨一步就成为大师的时候。」
李亚伦也指出,许多漫画家在最颠峰的阶段就渐渐不再画了,「当时一部好作品可以卖二、三十万本,版税收入已经很可观,却没有坚持下去,癥结还是因为台湾市场不够大。在产业不足以支撑下,很多人转去做游戏、做网路。或许他们觉得画漫画太辛苦了。」
李亚伦说:「我们很想努力扭转这个局面,希望有个平台,可以支付稿费让创作者稳定生计、专心画画,出版社也可以得到好作品,形成良好、正常的循环。」
恰在此时,中研院漫画人文期刊出版计画《CCC创作集》(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)前来寻求合作,正好与盖亚的发展理念一拍即合。
「《CCC创作集》的稿费比市场行情来得高,与盖亚的读者也很match,有才华的年轻人我们尽量给予机会,虽然还没有真正成名之前确实无法过很好的生活,但跟其他商业出版相较,CCC相对稳定。」
李亚伦接着苦笑:「编辑会尽力帮创作者将作品推送到读者面前,反过来说,也请创作者稳定供稿,不要经常拖稿、开天窗,像一个月交不出8页这种情形也太扯了。」
目前的新生代创作者,在月刊形式的《CCC创作集》虽然以「群战」形式攻占市场,但集结成册的作品集,也渐渐为个别作者汇聚出不错的个人累积。例如包办本届金漫奖跨域应用奖3项入围的作品,在今年「漫笔虚实:CCC创作集数位体验展」的展出中便成绩斐然。
譬如《北城百画帖》可用手机搭载Google Tango空间感知技术,进入昭和时代台北喫茶店的奇想空间,体验虚实交错的图像;《异人茶迹》将博物馆变身为清代茶行,并由漫画主角现身导览,体验19世纪疯迷全球的台湾茶魅力;《龙泉侠大战谜雾人》则特邀霹雳集团偶动漫监製,除了有龙泉侠与谜雾人戏偶本尊的展示,并有3D投影重现武打的经典场面。
跨域合作:从各种角度诠释作品李亚伦表示,「目前可期待的契机,就是数位应用与IP的多元化发展。」盖亚目前正着手筹备网路平台,希望几年内能达到一定规模的浏览量,也期盼国人能养成使用者付费的习惯。若再配合海外授权,及诸如电影、文字书等多方面的接触与平行合作,期待能同时扶植创作者并培养读者。
原动力合作过的成功案例,可举「漫画植剧场」为例。这个合作案一开始,从剧本、绘製漫画再到拍戏,每部作品的状况都不一样,编剧和漫画作者的磨合都需要借重编辑与各方沟通,碰撞过程难度很高,编辑工作相当吃重。
「例如《魔幻时刻:The Actor》,故事谈的是年轻人入行受训的艺界人生,是由王小棣老师的编剧描绘植剧场幕后的写实作品,也是台湾首部演员养成的实境漫画。我们的合作过程是编剧写完一回之后,漫画作者就要衔接下去画。但漫画不是分镜脚本而是另一种创作,从文字转为画面难度相当高,编剧想像的也常跟漫画作者不一样,加上剧本是为电视剧而写,6到8集变成一部漫画,除了必须要做很多浓缩的工夫之外,结局跟电视剧也未必相同。」
「所幸成品很好看,读者反应很正面,媒体声量也很高。而且电视剧收视率好,漫画销量就好,两者加起来成效必然大于2。」
漫画植剧场宣传影片
只要孩子愿意看书,漫画也是好选择国中赴日本就读,大学毕业才回台湾的李亚伦,当完兵后,因不忍好作品被糟蹋了,「看不下去,只好自己投入漫画出版工作。」他说:「那个年代,日本漫画在台湾一片大好,但翻译却很烂,误译的情况很多,像大都会美术馆(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)竟被音译成美托罗波瑞塔,简直像咒语一样,专有名词不见了,真实的艺术品在书里一个个都像虚构,还造成文化上的误解。」
当初为了「拨乱反正」而踏入漫画产业,如今多年过去,景气有了变化,连阅读生态也已大大不同。「小时候家长禁止看漫画,我们只能偷看;到了我儿子(小四生)这一辈,已经不是看漫画长大的世代,他们可以接触到的免费娱乐媒介太多了。现在家长只要孩子愿意看书,多半都会鼓励;文字书若嫌字太多,看漫画也很好。」
被问及推荐给青少年学生的书单时,李亚伦想了想说,像是收假后、开学时需要收心;或者下雨天、心情不好有点消沉时,建议可以看励志类、比较正面积极的漫画。「例如《龙泉侠大战谜雾人》,故事内容有点奇幻,又有深度。等我的小孩上了国高中,我就会介绍他看这一部。」
▇第40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